首頁 > 正文

光明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王慧敏:寫進歷史的新聞,千秋不朽!

2024-06-16 21:16 |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2024年6月16日,光明日報迎來創(chuàng)刊75周年。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光明日報社召開專家學者座談會。

  以下是光明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王慧敏在座談會上的發(fā)言。

寫進歷史的新聞,千秋不朽!

光明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 王慧敏

(2024年6月16日)

  剛才,各位嘉賓飽含深情分享的光明故事,讓我們一起重溫了75年來光明日報走過的輝煌歷程。我相信,無論是線上線下、無論是退休還是在職的光明人,都會感到自豪,感到溫馨。因為這一切,是大家共同創(chuàng)造的。

  在光明日報創(chuàng)刊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曾發(fā)來賀信,囑托我們:傳遞黨中央對廣大知識分子的殷切期待和熱情關懷,把廣大知識分子緊緊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倳浀馁R信,為光明日報做好各項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初學正五年,月始恒、日始升,當識成人有道?!蔽迥陙?,我們正是帶著這種“勤學、苦學、深學”的勁頭,以總書記賀信精神為指引,夙夜匪懈,胼手胝足,推動光明日報各項事業(yè)邁上了新臺階。這副對聯(lián)的下聯(lián)是:“卓立須十載,圣可希、賢可冀,還期努力前修?!闭匍_這次座談會,就是為了在新的起點上“努力前修”,進一步深化學習總書記賀信重要指示精神,將光明日報辦得更加出彩,讓光明文脈薪火傳承。

  說到光明日報的文脈,請允許我和同志們再次回顧光明日報75年來走過的崢嶸歲月。

  1948年秋,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與著名學者、資深新聞人胡愈之促膝長談時提出,新中國應該辦一張以知識分子為主要對象的報紙。1949年6月16日,在震撼全世界的中國人民民主革命勝利的巨浪中,光明日報在全國革命領導中心的北平市發(fā)刊。這張誕生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報紙,就像她的名字一樣,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康莊大道上,朝著光明向前、向前、向前!

  創(chuàng)刊伊始,光明日報就鮮明提出,要在黨的領導下,助力實現(xiàn)民主、和平、獨立、統(tǒng)一的目標。光明日報還以做“人民的信差”為圭臬,立志把全國各革命階級人民團結起來,使光明照耀全中國的每一個地方,照耀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75年來,光明日報在黨的引領下,奮力承擔起時代賦予的使命任務,在各個歷史時期均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不少老報人仍能記得那個位于西單石駙馬大街90號的破舊四合院,就是在這里,胡愈之等老報人,寫就了《祝賀中國共產(chǎn)黨生日!》《偉大的光榮的日子》等新聞名篇,打造了《生活與學習》《讀書與出版》等名??C珴蓶|主席說:“光明日報辦得好,有許多材料是獨出心裁找出來的。編輯也好,次序、樣式比較好。”

  篳路藍縷,一路走來,光明日報始終堅持與真理同行、與時代同步。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至今人人耳熟能詳。這句話的背后,凝聚著多少光明人的心血!1978年5月11日,歷時8個月、增刪10余次的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光明日報》一版下辟欄刊發(fā),引發(fā)真理標準大討論,思想解放由此發(fā)端,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由此破曉。

  2005年6月21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光明日報發(fā)表理論文章《弘揚“紅船精神” 走在時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闡釋了“紅船精神”?!凹t船精神”所承載的首創(chuàng)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成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強精神支撐。

  既做偉大時代的見證者、記錄者、謳歌者,也做偉大時代的參與者、推動者、奮斗者,是光明人的追求?!渡钊雽殠觳擅髦椤浛汞懶滤帯扒噍锼亍钡难兄茪v程》《漢字信息處理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獲重大突破》等一系列報道,讓人們真切感受到科學春天的氣息;對北京懷柔女教師被毆打辱罵的持續(xù)關注,最終推動了教師節(jié)的設立;對蔣筑英的系列報道,助推國家層面將關心知識分子健康、提高知識分子待遇,列入國家議事日程;對“韓琨事件”的深入追蹤,推動了對“星期天工程師”兼職收取報酬是否合法的討論,讓“為科技人員松綁”成為社會共識。剛才,叢斌老師在發(fā)言中圍繞科技人才使用提出的新問題,讓我們深深意識到,徹底“為科技人才松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然,將這個話題繼續(xù)討論下去,我們義不容辭。其他幾位專家發(fā)言中的真知灼見,會后,我們也將認真整理、采納。

  進入新時代,“團結、聯(lián)系、引導、服務知識界”依然是光明人始終牢記的原則:從“尋找最美鄉(xiāng)村教師”到“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從“百名院士的紅色情緣”專欄到大型調(diào)研報道《“破四唯”和“立新標”,如何才能并舉》……一篇篇廣為傳頌的報道、一場場影響深遠的活動,成為光明日報凝聚知識分子的生動注腳。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創(chuàng)新才能引領時代。我們引導黨員干部研精覃思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推出“紅船初心”“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兩個??约袄碚摪妗⒅菐彀娴葘0?。在宣傳闡釋上,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著眼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體系化、學理化闡釋。在座的王巍先生、江小涓女士、仲呈祥先生、錢乘旦先生、瞿振元先生均在這些版面上發(fā)表過理論文章。

  創(chuàng)新路上,光明人永不停歇。新時期,傳播方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怎樣才能讓我們傳播的價值觀入腦入心?我們的話語體系因時而化。提倡文氣、清雅氣、書卷氣,反對俗氣、八股氣、粗鄙氣。涵養(yǎng)光明日報獨有的文風,提倡用精美文字寫新聞,讓報道具有“濃郁可讀性、高端權威性”。“我在現(xiàn)場”“中國好手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溫暖瞬間”“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探秘”等欄目,以精煉簡短的篇幅、鮮明的新聞特質(zhì)、強烈的現(xiàn)場感,反映新時代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這些稿件,力求做到大稿不空泛,小稿不單薄,宏大敘事不忘彰顯一花一葉,微觀視角也能折射時代大局。

  如何實現(xiàn)新聞傳播價值的最大化?我們也躬身探索。不僅在寫新聞時力求深層次追蹤、學理性闡發(fā),還注重新聞事件的多維度表達、多層次擴散。以神山村報道為例,我們先是刊發(fā)通訊《神山村三日》,繼而推出《神山“星火”正燎原》,在此過程中,還推出“提燈·為烈士尋親”專欄,撰寫出版長篇報告文學《神山星火》。由是,“小神山”變成了“大神山”。當用《神山星火》稿費捐建的“革命烈士紀念碑”矗立在井岡山麓時,作為光明人,我們感到無比自豪。

  堅持政治家辦報與尊重新聞規(guī)律相結合,我們須臾未曾動搖。大家進入會場的時候,應該看到門口擺著幾幅展板,上面展示了光明日報近年來開設的數(shù)十個重點專欄。這些專欄,凝聚著全體光明人的心血,我們“用有章法的策劃謀求更精準的傳播”,推出“這些文化遺存現(xiàn)今的模樣”“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大調(diào)研,我們在行動”等重點欄目,不斷強化光明日報的思想內(nèi)涵、書卷氣息和家國情懷,用重磅報道和評論擦亮光明品牌。從《蘇皖兩個相鄰山村的歲月嬗變》《青春,該以何種方式打開?》《白山黑水,正把振興的故事娓娓道來……》《火火的“鄉(xiāng)村賽事”,醉了農(nóng)人美了貴州》等調(diào)研報道,到《躺平不可取》《躺贏不可能》《奮斗正當時》《現(xiàn)代化,我們邁出了堅實一步!》等“關銘聞”評論,均獲得業(yè)內(nèi)好評,不少篇什中的金句,被廣為引用。

  我們加快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以優(yōu)質(zhì)全媒體新聞產(chǎn)品生產(chǎn)為龍頭,將全媒體報道資源牢牢聚焦于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光明日報特色領域,確保重點選題只要出手必是精品。我們?nèi)Υ蛟旃饷魈厣膫鞑ゾ仃?,在紙媒面臨嚴峻挑戰(zhàn)的今天,光明旗下的《文摘報》《博覽群書》《書摘》《中華讀書報》、出版社均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光明網(wǎng)在新媒體領域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獲得中國5A高質(zhì)量媒體評價;光明日報客戶端深受知識分子歡迎,使用粘度不斷提高;“破圈了”“閱讀公社”“光明微教育”等公號,因內(nèi)容優(yōu)質(zhì)、觀點獨到,正成為業(yè)內(nèi)知名品牌。

  各位同事!

  往昔的歲月一遍一遍印證著這樣一個事實:沒有我們的記者深一腳淺一腳、握繭手握綿手,何來有溫度的華章?沒有我們的編輯敬惜文字、夤夜磨稿,何來光明氣質(zhì)的美文?沒有我們的經(jīng)營管理人員跋山涉水、銖積寸累,哪有130多萬的發(fā)行量和廣告收入的不斷攀升?

  我想,所有的光明人都不會忘記1999年5月7日這一天,本報駐南斯拉夫記者許杏虎和朱穎同志在北約襲擊我大使館中不幸犧牲。天地為之慟哀!兩位烈士沒有寫完的“戰(zhàn)地日記”,在中國新聞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也成為中華民族不屈外侮、自強不息的醒世警鐘。

  我們還應該感謝社會各界對我們的鼎力支持。當我們走過光明日報辦公大樓三樓長廊的時候,都會被墻壁上懸掛的一幅幅照片所吸引,照片里人物的名字,個個如雷貫耳——沈志遠、費孝通、范文瀾、翦伯贊、金岳霖等名家大家,都曾親自出任光明日報各學術專刊的主編,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沈從文、竺可楨、季羨林、梅蘭芳、程硯秋等各界名宿,都把他們最重要的文章交由光明日報發(fā)表。幾乎所有社科和自然科學大家,都有令人難忘的“光明故事”。

  我曾聽老編輯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年除夕,一位光明日報負責文藝副刊的編輯向老舍先生約一篇老北京是怎樣過除夕的文章。他來到老舍先生家里時,全家人正圍坐在桌前吃除夕餃子。老舍先生讓這位編輯坐下一起吃,自己則轉(zhuǎn)身到里屋趕寫稿子。餃子吃完了,稿子也寫完了。光明日報的編輯記者同知識分子的真摯情感可見一斑。

  近年來,我們繼續(xù)將光明日報開門辦報的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短短五年間,王蒙先生就為光明日報撰文97篇。剛才專家們發(fā)言的時候透露,每個人都有數(shù)十篇、甚至數(shù)百篇大作在光明日報刊出。我們將繼續(xù)為學界提供更寬廣的發(fā)聲舞臺,去年開設了“學術爭鳴”“來函照登”專欄。在座的吳為山先生,就為“學術爭鳴”專欄提供了選題策劃指導,還親自撰寫了首篇爭鳴文章。

  我們推出“煙火人間”專欄,邀請賈平凹、陳世旭、蔣子龍等名家撰文,狀山川形勝,敘風土人情,展時代風云,詠人間大愛,得到業(yè)界盛贊。我們還開設了“院士談科技自立自強”“我與光明日報”專欄,邀請兩院院士、文化名家,談觀點、說感悟、訴情懷,講述他們與光明日報的動人情緣。在座的叢斌、楊耕、肖復興先生都曾為我們的專欄撰寫了文章。

  七十五年滄桑歲月,光明日報講述的故事、求索的真理、傳播的業(yè)績,匯聚成了新中國不朽的“創(chuàng)業(yè)史”,也匯成了一部足可以藏之名山、傳之后人的煌煌“學術巨著”。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我們將持續(xù)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總書記賀信重要指示精神,繼承光明日報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進一步堅守思想文化大報定位,講好思想文化領域的中國故事;進一步涵養(yǎng)“光明話語體系”,在新的傳播格局中,盡展光明風采。

  各位嘉賓、同志們!

  不論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與真理同行,與時代同步”,始終是我們不變的宗旨。怎樣把這一宗旨落到實處?“秉持客觀理性、強化思想內(nèi)涵、注重文化傳承、關心學人吁求、引領社會風尚”或許是一條較為可行的路徑。

  因為光明日報的前輩們,用他們的堅實腳印和滴滴汗水,傳遞給我們這樣一個信念:報紙,或許不是唯一的傳播載體,但帶著魂魄的報紙文字,永遠閃光;新聞易逝,但寫進歷史的新聞,千秋不朽!

  我的匯報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 于珊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7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