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報業集團是中國主流媒體融合轉型的先覺先行者。
作為全國媒體融合發展戰略的首個“地方實踐”,上報集團生于融合,長于創新,整體挺進主戰場,成建制地開展一系列開創性、示范性、引領性的改革探索。十年來,上報集團已從成立之初以報刊業務為主的媒體集團,成長為擁有客戶端、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手機報等多種新媒體形態,共計332個端口,覆蓋用戶9.55億的新型主流媒體集團,建成全媒體傳播體系,基本完成“文化+”產業生態布局。截至 2022年底,新媒體業務收入占集團媒體主業收入比重上升到67.47%,形成全國矚目的媒體融合“上報現象”,其中,上觀、澎湃、界面·財聯社已經躋身國內同類媒體平臺的頭部陣列。比如,在國家發改委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2021中國網絡媒體發展報告》中,澎湃新聞位列第五,成為全國網絡媒體第一方陣中僅有的地方網絡媒體。
10月25日召開的上海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提出,打造文化自信自強的上海樣本,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上報集團所取得的成績、收獲的經驗,其意義已遠遠超出上報集團自身的范圍,她已經成為中國媒體融合的“標桿”,成為中國新型主流媒體融合轉型的頭部樣本。今年正好是上報集團成立十周年,這個周期不是僅僅屬于上報集團的小周期,上報集團媒體融合改革的意義跟傳媒業、上海乃至國家緊緊連在一起,這是上報樣本的意義所在。因此,對于中國傳媒融合改革下一個十年乃至更遠的航程,上報集團十年媒體融合改革經驗具有里程碑意義。
上海報業集團的企業精神是四個字——“道正聲遠”?!暗馈币庵副驹春统跣?,“聲”彰顯職責與使命。 視覺中國 資料圖
媒體融合改革的國家戰略意義
中國當下媒體融合實踐是被多種力量合力推動的傳媒變革。其中,有政治的力量,有技術的力量,有市場的力量,還有社會的力量,這些力量并非在時間、空間、發力對象上均衡用力的,不同力量的落點在不同時間、空間以及對象上也不盡相同。在傳媒融合實踐中,政治的力量一直是主導性力量。這與中國傳媒政治的獨特邏輯有關。媒體融合就是要通過媒體之外的強勢力量,扭轉主流媒體在意識形態場域話語權式微的局面,解決主導意識形態話語權走低的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國家安全、意識形態安全、文化安全的高度全面推動媒體融合改革,推動傳統主流媒體與網絡空間的廣域聯接,暢通傳播渠道,有力改變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受阻的被動局面。黨中央從新聞輿論、核心價值觀、網絡治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現代傳播體系、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構建人類文明共同體、人類文明新形態等戰略層面,全面加強宣傳思想文化建設。執政黨強力推動傳媒融合改革和輿論場結構轉型:加快推動主流媒體的融合轉型,構建現代傳播體系,做大做強主流輿論場;規范網絡空間秩序,規范新媒體的野蠻生長,重塑國內傳播和國際傳播新秩序,全面提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聲音在國內傳播和國際傳播新秩序中的領導權和話語權。媒體融合改革意欲打破主流媒體在“自閉”“他閉”的逆循環,將主流媒體重啟,實現主流媒體的新媒體化,成為新型主流媒體。執政黨主推媒體融合改革,是將此前媒體體系與主導意識形態閉環重新打開,重建意識形態循環通路,從原先的小循環,建構國內傳播和國際傳播大循環,實現全面開放語境下主導意識形態與中國社會乃至世界的新貫通,真正實現“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的偉大目標。
實現上述目標,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引,離不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強大引領。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指導中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科學理論,為中國媒體融合改革確立了戰略方向,也為上海媒體融合改革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
2022年6月16日,上海報業集團“融媒工作室賦能計劃”以線上直播方式正式啟動,首批20個工作室亮相。 “上海報業集團”微信公眾號 圖
媒體融合改革的上海站位
當前的媒體融合改革存在三種狀態的改革:空轉、自轉、公轉??辙D式改革,往往是流于形式、表面,不會傷筋動骨,簡單抄別人作業,沒有什么實質性效果的改革。而自轉式改革,只在媒體自身范圍內做“室內運動”,小打小鬧,做局部改良和內部改造,不能從國家大局和行業大勢上進行系統轉型?;蛘呒幢阌幸庥趯又醒刖窈蛡髅綐I大勢,也有心無力,接不住時代的“高拋球”。公轉式改革,則能從中國新聞傳播大趨勢和國家發展大局出發,承應時代呼喚、回答時代之問,將其使命擔當和能力半徑撐到與時代匹配的高度和廣度,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與時代有力互動,公轉式改革還能將自身改革與傳播格局大勢密接,不是在內河里兜圈子,而直接走向遠海、深海,沿著國家和世界傳播大航線遠航。在這改革過程中,回避不了大風大浪,也避免不了驚濤駭浪,這些無不考驗改革者的膽識和本領。
上海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發展的先行者,責無旁貸在媒體融合改革上先覺先行,為改革探路。上報集團的媒體融合改革屬于公轉式改革。自始至終都是在時代、國家和行業的大棋局中布局、落子,從謀全局的戰略高度謀一域,在上海城市宣傳思想文化大局中確立傳媒改革的方位和定位,響應黨之所期、呼應民之所需、順應勢之所趨、回應城之所向。2013年8月19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2013年10月28日,上海報業集團正式成立。中央發令槍一響,上海第一時間行動起來,且是大行動。其后一連串結結實實的改革動作全程、無縫對接中央精神。上報集團改革是一場改變傳播格局并成就中國主流輿論大局的改革,其根本目的在于打造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主流媒體,做大做強主流輿論。
2022年7月起,“上報云課堂之融媒公開課”系列培訓正式啟動,突出強化技能,培養更多懂技術、懂內容、懂運營的復合型人才。 “上海報業集團”微信公眾號 圖
什么成就了上報現象?
上報集團以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為目標,一張藍圖繪到底,十年磨一劍,展開了一場觸及靈魂的深刻改革,結硬寨,打硬仗,步步為營,全面提升主流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如今,上報集團已成為全新的生態型傳媒文化集團,成為率先躋身國家頭部主流媒體陣營的地方媒體。上報媒體融合改革,是全面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以創新覆蓋全局、貫穿全程的改革實踐,十年風雨兼程,砥礪前行,上報集團改革經歷三個階段:
1.結構性創新。這個階段是改革的起跑階段,但起跑就是加速跑,起筆即是大手筆,謀全局,破大局,開新局,在傳媒結構和功能布局上大開大合,顛覆式創新。上報集團主動走出舒適區,不搞“縫縫補補”,壯士斷腕,去存量,拓增量,大破大立,跳出傳統媒體思維窠臼,按照互聯網思維,布局融合改革的“四梁八柱”,確立融合改革基本盤和基礎架構?!?24”框架的確立以及集團功能結構設計,各板塊功能的布局,為其后的融合改革定向立基,是改革成功的關鍵。
2.內涵式創新。在第一階段系統骨骼架構建立之后,則進入內涵式創新階段,這是一場費力、燒腦、高能耗的耐力跑、越野跑。這個時期的改革不再簡單粗暴地拼資源、拼補貼、拼燒錢,而是遵循技術變革和信息傳播的一般規律,以“智”取勝。需要結實、飽滿的內涵式創新,內涵式創新至少觸及內容、技術、流程、組織、機制的全方位持續跟進,內涵式創新夯實了系統集成創新,進而把改革目標和藍圖變現。
3.生態型創新。這個階段上報集團的媒體融合已經遠遠超越了媒體機構內部、媒體行業自身的融合,呈現出生態化開放式的“大融合”格局,沿著結構化的主干道,不斷拓展作業面同心圓,從傳媒出發,不斷拓展內涵與外延,朝著文化+方向,不斷延展事業線和作業面,將活動半徑和行動版圖拓展到上海、國內以及世界范域,改革行動超越了物理反應層面,而是升維到化學反應和生態反應的層面,上報集團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傳媒文化集團,事業版圖業已突破了傳媒的范疇,蝶變為新型主流媒體文化集團,躋身國家隊的頭部陣列。
2023年10月15日,上海報業集團“在一起 向未來”員工趣味運動會在靜安體育中心舉行。當天,上報人相聚運動場,以蓬勃向上的朝氣、奮力拼搏的勁頭、振奮人心的團結面貌,宣示著“在一起 向未來”的共同心聲。 “上海報業集團”微信公眾號 圖
上報改革的樣本意義
上報集團的改革經驗不是拼盤式的,而是生態型、整體性的,是多變量的優化組合,形成系統化的正向循環,缺少其中一環,皆不能實現系統集成和效度最優。
1.先覺先行,站在時代高度謀改革、促改革。僅從狹義的角度理解我們媒體所肩負的責任,不能從新時代的精神高度和文化使命角度領悟主流媒體的改革方向,難以有力回應時代之問。主流媒體融合轉型能不能成功,有多大作為,關鍵看其在多大程度上接得住新時代的高拋球。滿足于幾個盆景式的融合案例或做出幾個花樣動作,僅靠幾個爆款和流量動作,不足以證明新型主流媒體的責任和作為。上報集團在準時、準確把握中央精神的前提下,敢為天下先,勇當主流媒體改革的先行者和探路者。上報集團敏銳、及時、精準地把握時代的脈動,全程將時代裝在媒體融合的每一個動作中。上報集團的媒體融合自始至終都是深度融合,啃的都是改革硬骨頭,闖的是媒體融合深水區,敲的是體制機制承重墻,大手筆與繡花針相得益彰,前場、中場、后場全線出擊。
2.創新驅動,以集成式系統創新支撐改革成功。上報集團的融合改革采取的是系統集成式改革,長線謀劃,系統布局,高舉高打,按互聯網思維進行組織重構和流程再造,大破大立,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矩陣。全員動員,上下一心,全心投入內容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創新、渠道創新以及機制創新。依恃內容創新安身立命,強化在全網的主流內容供給和核心價值引領。離開優質內容的生產和創新,新型主流媒體就無從談起,媒體深度融合也行之不遠。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文化流向,都得靠優質內容予以保障。
上報集團的創新始終秉承守正創新的原則,堅持導向至上而不是流量至上,堅守主戰場,確保主流意識形態安全。上報媒體融合改革以內容建設為根本,用產品思維助推內容生產打造精品爆款?!督夥湃請蟆烦掷m打造精品系列,以優質內容賦能主流價值傳播?!段膮R報》著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情懷的融媒體產品,引領主流價值,凝聚奮進力量?!缎旅裢韴蟆诽岢觥盁o爆款、不新民”理念,成立12個全媒體工作室,圍繞各自的產品展開策劃、生產、發布、運營。澎湃新聞是國內第一個直接切入移動客戶端的新聞轉型產品,第一個定位于互聯網原創新聞生產的新媒體,第一個實現了國內目前最大規模傳統媒體采編團隊整建制向互聯網轉型。澎湃新聞在2021年榮登“網絡媒體發展情況指數”榜單TOP5,是其中唯一上榜的地方主流媒體,并在“最佳智能發展”榜單名列第一;在2022年獲得2021—2022“年度全國十大省市級新聞客戶端”,在全網傳播的各項數據指標長期位列主流媒體第一方陣,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穩居國內新媒體前列?!敖缑妗绷⒆阖斀?、商業新聞,面向城市中高端用戶提供專業、權威的新聞資訊,上線不久就穩居商業資訊類移動App指數第一名,成為國內金融信息服務領域唯一同時擁有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布資質、金融信息服務資質、高新技術企業資質的機構。界面財聯社現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基于移動互聯網的財經媒體、新型的金融信息服務商,成功躋身國內財經媒體第一梯隊。
3.取舍有度,把握新傳播技術變革主動權。元宇宙、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快速發展,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信息生產與傳播方式。誰最先找到新技術的應用場景,誰能最大程度掌握并有效運用新技術,誰就有機會搶占互聯網輿論戰場的新高地。在移動化、音視頻化、社交化、智能化的傳播技術潮流裹挾之下,主流媒體面臨的深度融合壓力還在累積,變數在加大,而我們的主流媒體在應對技術挑戰方面,還沒有掌握主動。那些沒有技術和資本包袱的新媒體,擅長技術變現,將新媒體技術活性和市場功能發揮到極致。上報媒體融合改革需要新媒體技術的全面加持和外部連接,但其對新媒體技術的接入,不是無條件的,而是從自身戰略定位和改革需要出發,尊重傳播技術發展規律,但更尊重新型主流媒體發展規律,把握技術改革主動權,在內容、技術、運營的結合上求得最優解。 而且,上報集團善于“草船借箭”,借力、借道新媒體平臺,墊高新型主流媒體平臺站位,形成反向融合,實現價值共創,打造更大的同心圓。
4.全員轉型,激活全系統人才能動性。傳媒融合改革受到多變量的約束,其中關鍵是人才。媒體行業是人才密集型行業,人是所有生產要素的中心。在人工智能已發展到可替代人工的階段,更加考驗人才的質量以及人才體制機制的活性。上報融合改革把人的能動性充分解放出來,全員轉型,優化存量,拓展增量,按照對于新型主流媒體人才要求,全系統、成建制地開展組織重構和流程再造,實現人才要素的系統、優化集成。上報集團2021年啟動“三融” 項目,從扶持、服務、賦能層面深入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叭凇奔础叭诿捷p騎兵”“融媒工作室”“融媒云課堂”,在平臺對接、技能培訓、成長激勵等方面創新探索,予以全方位賦能,實現傳播力影響力新提升。
5.“文化+”布局,成為城市文化建設的智慧供應商。上報集團確立了改革路線圖之后,沿著傳媒改革的延長線不斷向外拓展,把改革基業的同心圓越做越大,把作業面延展到文化領域,從原先的傳媒+,拓展到文化+,把上報集團與上海文化命脈以及中國文化發展大勢連接在一起,水到渠成地與國家文化戰略和上海文化戰略對接起來。上報集團融入城市發展,借力區域優勢,深度嵌入上海城市治理和生活肌理,全方位服務上海文化發展,賦能現代化城市文化建設。生態型新聞傳媒文化集團沿著結構化的主干道,不斷拓展作業面同心圓,從傳媒出發,不斷拓展內涵與外延,延展文化+方向,打造城市景觀與沉浸式體驗“雙觸達”的復合文化場景,將傳媒延展到城市的毛細部位,成為城市文化建設的智慧供應商,讓上海與“上報”深度融合在一起,進而讓上海報業成為城市的“文心”和“詩眼”。
“我與上報十年”主題作品征集優秀海報,澎湃新聞郁斐設計。 “上海報業集團”微信公眾號 圖
繼續當好融媒改革排頭兵
媒體融合進程不是一條斜率始終為正、天天向上的直線,而是一場有快有慢、有增有減的變速跑。媒體融合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接下來,如何在奔跑中調整呼吸,繼續當好融媒改革排頭兵,接續領航中國媒體融合改革走向縱深?這是上報集團需要接續努力的時代性任務。關鍵是如何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之下,應對全球、中國以及上海三個大局,作為主力軍進軍主戰場?如何加固優勢基礎上,深耕創新版圖,開辟新賽道,增加新動能?如何把握新媒體技術革命新趨勢、新機遇,接力傳播技術杠桿,撬動文化+大盤?如何保持全員創新的澎湃激情,在人工智能時代確立鍛造人才優勢?
眼下,上報集團續航能力強勁,創新動能飽滿,保持良好的上行狀態,我們有理由相信,上報集團有定力、有能力也有潛力,跑好下一個賽程,將生態型新型主流媒體文化集團做大做強,在全球輿論場和中國輿論場發出更大的聲量。
?。ㄗ髡邚垵ο祻偷┐髮W新聞學院院長、復旦大學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院長)